《等待》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等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等待》读后感118年了,如此漫长的时光,孔林和吴曼娜就在一直等待,孔林等着和他的乡下老婆淑玉离婚,吴曼娜等着能有朝一日和孔林结婚。当小说交代完了三个人的生活环境和现状,已经隐约的让人感觉如果孔林和吴曼娜不能很快的结婚,那么等待将是最可怕的杀手。
无疑,吴曼娜这个角色其实是最悲惨的,一个女孩的大好青春在一个毫无意义的等待中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原先其实也不理解,但是随着阅历的增加就会发现当我们用生命无止境的去等待一样东西时候,那么在我们得到了它的同时,它往往已经是变了味的。在短暂的生命中,等待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活在当下才是。吴曼娜如果在发现孔林和她结婚无望的时候,能及时的抽出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归属,那么她的生活一定不会是小说中的那样。
她和孔林一样,对待婚姻这件事都没有认清自己的位置。双方中,孔林当然是受伤害最小的,作为传统意义强势的男性角色,甚至都是他来主导解出自己已有的婚姻。孔林只是交换,从已有的不喜欢换做另一个自己喜欢的。但是对于吴曼娜却是致命的。她没有退路,在社会的风言风语中,她已经被钉在孔林未婚妻的角色上,她一无所有,唯一能争取到的只能是孔林的心。而这种苍白的争取到后来却会让她的整个心灵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恰到好处的地方是,小说背景是文革时期。悲剧也就顺理成章的油然而生。我曾想过如果是放在现在这个阶段,想必吴曼娜早就能找到自己的新欢,不会在孔林这里苦苦等待了。
再看孔林,很多人都责备孔林的不作为,在我看来,他所谓的知识分子清高的性情和对世事的不谙才是构成他行为的主体。更何况,他在这段感情里始终处于实际上的优势地位(既是男性,又是已婚)。所以他心里再怎么喜欢、爱恋吴曼娜,他的行为主体只会随波逐流。说白了,孔林有点像温室里的花朵,他没有真正得到过社会的历练,简直是白纸一张。这点作者巧妙的安排了杨庚的出现跟他进行强烈对比。杨庚不仅加重了吴曼娜的悲情,也让读者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孔林对人世间种种的那个几乎完全无知的状态。有时候想想,不是说孔林的愚蠢,而是说那些被保护的特别好的一些人(不管是公司、学校还是家庭)其实更容易在社会中受到一些冲击。尤其是喜欢埋头做技术却不看世界的人。
但是,当吴曼娜和孔林真正结婚了以后,孔林很快就发现了他好像并不能接收这样的婚姻。生活的琐碎,吴曼娜已经变得乖戾的脾性都无时不刻的在考验他对这个婚姻的耐心。他开始产生了一种和淑玉在一起的安宁生活的向往。他好像有意识无意识的在等待身患重病的吴曼娜的死亡,以解脱他自己的这种糟糕的状态。书中没有告诉我们明确的结局,这个故事没有完,尽管我并不喜欢这种开放式的结尾,但它给到的启示可以更多。
反观整个小说,除了上述两位情感冤家,我看到了一个真正有趣的值得学习的人——淑玉。她的出场很没有存在感,农村妇女、显老、小脚。字里行间跳出来的人物非常形象,就是一个随处可见的农村老太(尽管实际年龄不大)。由于父母指配的原因,她嫁给孔林,我也为孔林有一点鸣不平,两人真不配啊!但是当事情的推波助澜的发展,淑玉能让人感觉到的是她自己的波澜不惊。我相信她肯定对孔林提出的离婚很不情愿。但是她能做什么?她只做好她自己。外界是什么怎么样她管不到。她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她当一天的媳妇就做好媳妇该做的事,当一天的妈就做好妈该做的事。诚然这里有一种认命的思想,旧社会女性的思想。嫁过来了就是男方家的人。尽管我对此相当不齿(特别是淑玉给孔林几乎皇帝礼遇)。但是慢慢我们就发现,她才是生活的最好的人。她每天都在活她自己。说她安于现状也好,说她活在当下也罢。显而易见的是,没有太多的幻想,才更容易脚踏实地的生活。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适合中年人阅读的书。为什么是中年人?因为中年是一个矛盾的年岁,它少了年轻的奋发,多了对世事的阅览。同时它也没有年老的衰颓到失去了探索和品味生活的兴趣。那我们怎么做才能生活的最好?每个人答案肯定不一样。我想四十不惑,不惑之年我们应该至少部分的了解我们自己了,包括自己的身体也包括自己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甚至思想三观。足够多的认清了自己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认命。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就像巴菲特说的,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只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事。小说里孔林的悲剧就在看不清楚自己,而吴曼娜的悲剧在于不仅看不清自己,更看不清楚孔林。只有农村妇女淑玉,从小就被教育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有着被现代人所诟病的小农封建思想,却颇具讽刺意味的活成了小说里唯一没有悲剧味道的角色。
《等待》读后感2每次的联系都强装着欢愉,但当手机暗下的那一刻才发现在坚强的外壳的虚掩下,内心竟如此的脆弱与不堪一击!不知道这样的伪装应不应该继续下去?!不想让对方有任何负担,那么就努力的由自己承受下去~~~直到没有任何希冀的那天再无奈的放下!才发现爱的时候竟失去了放弃的能力!!”
生命中一些事情,其实本不属于自己,在暗淡的时光中只有看风起云涌日升日落的世界,冷漠的空气中冲斥着想念的气息......
当执着的等待成为空白,当满怀的憧憬化作无奈,也许心中只剩怀念,爱,正在等待中-读后感。仿佛秋叶只能无尽的飘落...
喜欢去看一切美好的事物,红与白是那样的鲜艳与明丽。是夏日的一抹亮色,那么,自己的亮色究竟在哪里...
一个又一个黄昏与清晨,单调的周而复始,却全然不知哪一天是自己的节日(也许是有你讯息的日子)。不知道这一次次的悲凉何时才是尽头...
似乎自以为是的那份感情从来就不曾真实,似乎只是泡沫幻影,又似乎是年代久远的一场大病,一个创痕,错过了花满枝芽的昨日,也错过了今朝。在缠绵的雨丝中静静伫立,无力的思考这样的等待何时不在继续下去。
言语中的淡然让人感觉生命不过一场寂寥的雨,悄然的滑落又悄然的流失,人生的极盛年华正在脚下,但心中却上满悲凉,如果最后还是失去了,那么遗憾的同时会不会发现是现在太过固执...
再美的风景也会逐渐变的暗淡,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但却无力改变内心深处最不舍的那页,爱,正在等待中-读后感。缘起缘灭都不是自己所能主宰的,有意无意的惆怅无力向任何人诉说...
等待是如此的漫长,苍白而无力,心境的灰暗与孤独在承受中变得惨淡。
在任何一个华丽的转身之后,注定是无语的幻灵冥境。任物转星移却了无生机。其实也没有那么悲凉,只是一丝丝的落寞...我原不知自己内心深处是一个太过感性的人,在情感的泥淖中挣扎,希望在尚存一丝气息的时候看到希冀...
平淡的日子里,没有太多思想,等待和想念早已成为生活的主题曲,连嘴角的扬起也只在收到讯息的那一瞬间而已...
< ……此处隐藏6061个字……动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我们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木不仁。
《等待》读后感8心理学中有将一个人比喻成一个能量球的概念,当一个人心智健全,敢于表达自我,对生命充满激情时,他的能量球是饱满的。从西方心理学的概念来说,大部分国人的能量球都是干瘪,没有活力的。
书中的人物就有这样一种特征,没有活力,没有自我,他们随着时代浮沉,逆来顺受,在传统与现代中纠缠。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特殊的年代,但就像读严歌苓的《芳华》,总能感觉到个人的渺小和无力。
一直在思考时代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环境塑造(shape)人,人改变环境?其实关键看时代的容忍性,个人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地试错来达到,试错的成本有大有小,甚至会失去生命。当一个社会能够坦然接受失败,一个人能在失败后继续崛起,这就是时代的幸事,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的精神面貌必然是饱满而富有激情的。
就像前几天看《贫穷陷阱》这本书,很多的人贫穷就是因为没有条件试错。试错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有的时候会将一个家庭彻底打入深渊。很多家庭为了追求安全感,日复一日继续熟悉的生活,不敢改变,通过多生子女来保证未来的养老(总有一个会成才,总有一个会孝顺),这种模式注定了父母会选择将孩子“绑在”自己身边。
等待,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但其实,美好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和争取过来的。
《等待》读后感9残阳似血的黄昏,在一个荒无人烟的野路上,两个年迈的流浪汉,相遇了。他们睁着黄浊的眼睛,眼神空洞,神情麻木地开始做同一件事——等待戈多。他们衣衫褴褛,瘦骨嶙峋,脸上道道深如沟壑的皱纹,诉说着生活对他们的摧残。他们从何而来,他们要到哪里去,都无法得知。他们只是在等待戈多。然而戈多依旧没有来。
这一部曾经获得奥斯卡奖,荒诞派的奠基之作之一的剧作,用一种全新的写作手法,颠覆了传统的剧作规则,展现了在20世纪那个年代人们的苦闷挣扎的生活。我不得不承认,阅读这部剧作的时候花了极其大的耐心和精力。没有任何的情节起伏安排,没有任何的逻辑线索,甚至连人物背景,地点时间都没有一个确切的交代。阅读着它,我似乎被硬生生地带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当我克服内心对陌生世界的本能反抗后,我看着两个流浪汉的等待全过程,一种莫名的力量给予了我巨大的冲击。
尽管没有戏剧冲突,只有杂乱的无头绪的对话和插曲,但是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一种荒凉,凄清,绝望的气息,就像当时的整个社会环境一样。两位流浪汉的落魄和无所事事,也恰恰是当时社会人们的缩影——被悲苦的生活折磨得形骸落魄,精神受尽生活压力阶级压力的摧残,。两位流浪汉其实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他们只知道要等待戈多,而戈多到底是什么样的,也没有人能够说出来,戈多什么时候来,他们更不知道。但是我却看得出在他们心里,戈多就是一个解脱一个拯救的化身。他们也许都没法表达为什么要等待戈多,但是他们在等待的过程中极尽百般无聊,他们做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事如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当波桌主仆出现的时候,他们一度那么欢喜,然后知道戈多不会出现的时候他们是那么伤痛,虽然上吊的把戏看起来是那么荒诞而苍白无力,但是我真的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内心那种已经绝望到极点却无奈地承受来自生活的欺骗的那种痛楚。他们第二天依然来等待戈多,戈多就像是一种信仰,这让我不禁深思到底是不是戈多的到来就会带他们走出困境?答案我无从得知,因为最后的戈多也没有来。但是,戈多至少就是人们心底里那个希望,只有希望才会让人们坚持等待,只有希望才会在已经麻木的人们的心里形成一种信仰,散发出一种力量,驱使人们行动。然后希望,却是那么难实现,实现之前也还有那么多的失望。
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已经不同于当时,人们至少已经没有被生活摧残的形神俱灭的感觉。但是,我在想,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总会遇见很多挫折,我们总有时候陷入迷茫,陷入无助,不知何处何从的感觉。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难道不也是人生路上那两个流浪汉?
关于高中生读后感600字_有关高中生读后感600字
《等待》读后感10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等待,是花儿的绽放;等待,是梦想的启航。但很多时候,等待却是一种迷茫。”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贝克特,他曾写过一部有趣且无厘头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剧中描写了两个人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来打发无聊时光,时间一天天过去,直到剧的结尾,他们要等待的戈多也没有来。那么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待他?这部荒诞离奇的戏剧起初并不被人所接受。但后来,人们慢慢领会到这部看似离奇、不知所云的戏剧主旨之一便是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无谓等待而进行的辛辣讽刺。
初读此文时,我甚至怀疑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们是不是一个个脑袋发热,不开窍所至的呢!渐渐地,发现好像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没有明确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贝克特的高明之处!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寻着戈多究竟是谁…为此,贝克特给了一个解释:“我们如果知道戈多是谁,那早就在剧本中写出来了。”
而今,越来越多的人读懂了《等待戈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等待戈多》。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为耽于无聊的等待而错了许多宝贵的机会。要知道,命运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幸运女神往往只眷顾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只是坐着静静等待而不去积极争取的人能轻易成功吗?简直就是天方夜潭!
“毛遂自荐”的故事是老调重弹。它之所以能得以流传千古,必有其予以世人某种程度的影响。众所周知,毛遂不仅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华的人,他还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进取的人。试想,如果毛遂只是一昧消极地等待,而不去积极地推荐自己,纵然他满腹才华,也不会得到平原君的重用,哪能为国家出力?哪还会有“毛遂自荐”的美名流芳百世?
再者,如果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后稍做等待,必将以篡君谋权之罪而被诛杀;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门前稍做等待,恐怕“贞观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镜花……做事并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无谓的盲目的等待却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不免会让人错失良机,导致失败。
说到这里,如果你正为自己不见起色的学习成绩而懊恼,请不要等待,马上拿起书本,奋发苦读,因为青春经不起等待;如果你为自己即将毕业却无从就业而茫然,请不要等待,马上带上简历,整装出发,因为年轻经得起失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朋友们,你我如果是那静卧马厩的千里马,与其等待伯乐的赏识,不如勇敢地驰骋赛马场,让人们惊叹你的英姿,让自己勇敢地对伯乐说:“伯乐,我们无需等待!”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正拓语文网 www.zt0451.com 版权所有